2023年1月6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劉光慧研究組、曲靜研究組和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張維綺課題組合作在Cell雜志在線發表題為Resurrection of endogenous retroviruses during aging reinforces senescenc...
物種是我們用來研究、理解和保護自然世界的主要單元。因此,我們如何定義物種會對各個領域產生連鎖影響,遠遠超出生物學的范疇。盡管如此重要,關于物種概念的爭論仍持續至今,并對我們認識、研究和保護的生物產...
2022年12月20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郭帆和王紅梅團隊合作(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博士生燕蕊、聯合培養研究生程馨、博士生徐艷紅、博士生龍鑫和北京昌平實驗室副研究員古嬋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在Nature Gene...
在當今保護生物學領域,如何保育棲息地片段化不斷加劇的瀕危物種和地理小種群受到了學者的高度關注。人為輔助為地理隔離的種群提供與同種異域種群甚至是姐妹種雜交的機會,能夠促進基因流動,即遺傳拯救(genetic...
75%的新發和再發傳染病來自于野生動物,但因為自然疫源地的存在而無法徹底清除。如果能將野生動物宿主免疫,可以從源頭阻斷病毒的傳播。但實現這一目標面臨的挑戰是疫苗的選擇和遞送手段。
2022年12月14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王紅梅和郭帆團隊、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吳軍團隊以及安徽醫科大學蔣祥祥團隊合作(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博士后翟晶磊、博士生郭敬、助理研究員萬海峰、博士生齊魯...
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 SFTSV),又稱為新布尼亞病毒,是我國于2009年發現的一種蜱傳布尼亞病毒,最初主要流行在鄂豫皖交界的大別山區。其感染可以引...
2022年12月7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王關紅研究組在Trends in Parasitology上發表題為“Nasonia-microbiome associations: a model for evolutionary hologenomics research”的綜述論文,系統總結了Nasonia寄生...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張勇研究組及合作者通過整合癌癥基因組圖譜計劃(The Cancer Genome Atlas, TCGA)數據、大腦發育轉錄組 [10]和靈長類特異基因集合 [11]等數據探究上述問題,相關成果于2022年12月6日在Gen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