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進化與系統學院重點實驗室
動物進化與系統學院重點實驗室 于2008年12月正式成立,其前身是2007年成立的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動物進化與系統學所級重點實驗室。實驗室歷史悠久,可追溯至1860年由法國傳教士韓伯祿(P.M. Heude, 1836-1902)在上海創建的徐家匯博物館(Musée de Zi-Ka-wei),1930年改稱震旦大學博物院(Musée de Heude),經過幾代科學家80多年的努力,逐步建立和發展起來的。
實驗室以解決動物系統學及進化生物學領域的關鍵基礎科學問題及面向國家需求為目標,通過宏觀與微觀生物學手段相結合,綜合形態與分子等多層次數據,研究和描記動物物種的多樣性,重建物種及種上階元的系統發育關系,探討物種及物類的起源與演化,研究協同進化及生態適應的過程與機制;解析物種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形成機制,探討全球環境變化對物種分布及演化的影響;研究動物擴散規律以及入侵生物和重要疫病媒介動物的防控策略;為我國生物多樣性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與保護、為國家的經濟建設和生態安全提供科學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撐。
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動物物種多樣性的發現、描記和編目、動物的系統發育、起源與演化、動物地理學、物種進化、進化生物學、物種多樣性保護、有害動物及外來種的監控、標本信息的數字化及現代化管理等。研究對象涉及昆蟲、無脊椎動物、魚類、鳥類及獸類等。
實驗室先后有秉志、陳楨、陳世驤、劉崇樂、蔡邦華、鄭作新、張廣學先生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或院士。自解放以來,共發表各類研究論文6000余篇、專著300余部,先后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8項、國家自然科學獎4項、國家科技進步獎6項、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和科技進步獎等54項、省部委科研成果獎數百項。
實驗室有國家杰出青年基金項目獲得者6人、人事部“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入選者3人。1人任國際蚜蟲學大會主席、1人任《昆蟲學報》(中國科協一級學會主辦刊物)主編、1人任《動物分類學報》主編,1人任《Journal of Ornithology》亞洲地區主編、49人次任SCI等國際國內刊物副主編或編委、48人次在國際相關組織中任職。實驗室已經形成了一支在國內外具有一定影響的優秀團隊。
實驗室致力于應用分類學知識為國家需求和公眾教育服務,通過對我國重要的社會性及經濟性動物類群,如重要的農林動物有害類群、天敵類群、與人類健康有關的醫學動物類群等資源與種類的調查、編目、分類與描記,摸清我國的動物資源,為國家的經濟建設、生態建設、環境安全和動物資源的持續利用提供科學資料、技術支撐和戰略對策;通過有害動物種類的檢疫、鑒定,外來入侵種的監控,為農林業生產服務,為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不斷做出創新性貢獻。
朱朝東 主 任 全面負責實驗室的各項工作,分管:戰略規劃;人事、財務工作;科學研究;辦公電話:010-64807085;
雷富民 副主任 分管:資產;人才引進;協助主任完成其他相關工作;辦公電話:010-64807159;
葛斯琴 副主任 分管:學生工作;青年、工會、婦女工作;黨務工作;協助主任完成其他相關工作;辦公電話:010-64807239
郭寶成 副主任 分管:博士后;學術交流;協助主任完成其他相關工作;辦公電話:010-64807978
翟巍巍 主任助理:協助各位主任完成戰略規劃、人才引進和學術交流等工作;辦公電話:010-64807238
鄒征廷 主任助理:協助各位主任完成科普、宣傳等工作;辦公電話:010-64807226
劉瑩靜 秘 書 010-64807088
實驗室網址: http://www.anisys.ioz.cas.cn/
研 究 組 設 置
研究組名稱 |
研究員 |
節肢動物多樣性與資源研究組 |
|
昆蟲進化與功能形態學研究組 |
|
魚類進化與基因組學研究組 |
|
進化與群體基因組學研究組 |
|
計算分子進化研究組 |
更新日期:2022-08-02